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此信是钱大昕收到毕沅分俸赠款后的答谢函。内容涉及钱竹初招修鄞邑志事 ,并向时在毕沅幕府的邵晋涵、孙星衍、洪亮吉诸人致意。  相似文献   
12.
毕仲游生活于北宋中后期,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他精明强干,为官颇有政绩,受到当时士大夫的称赞,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属于反变法派,使得他陷入党争的漩涡,对他的仕途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最终也未能位居显要。在复杂的朝廷政治斗争中,他同当时大多数的士大夫一样,最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西汉比胥鞬屯田与戊己校尉的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比胥鞬当在今鄯善,初屯时约有数百人。随着西汉屯田重心的北移,车师前部屯田人数逐渐增多。至元帝初元元年,汉置戊己校尉对车师前部屯田力量进行了整合,以戊己二校尉领护车师屯田。  相似文献   
14.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相似文献   
15.
杨金花  韩田鹿 《河北学刊》2007,27(1):148-151
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共中,《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划分了比兴的种类并论述了其特征;从创作论的角度认定了比兴发生的时代变化。他的文学观,贵在反对当时文坛上的浮靡文风,其比兴说与前人相比有了质的超越,暗含了时代文化进步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儒家成系统的诗论 ,出自对《诗经》的解读 ,较早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四家说诗互有异同 ,但无论是讲诗言志 ,或是以比兴言诗 ,还是谈风雅正变 ,都以“美刺”为一贯之宗旨。这成为汉代诗学思想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批评的政教纲领  相似文献   
17.
笔者旧考王灼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卒年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以后。今综合考察王灼诗文和相关史料,对生于崇宁四年说进行了若干补证,新考证王灼卒年在淳熙八年(1181)秋以后。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的小说充满震撼人心的"死",几乎无"死"不成书.本文试图从其小说的"死亡"现象入手,探析毕淑敏其小说的"死亡"意象和这种意象后面的尊严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王弼之“无”,来源于对汉代有神论与自然思想的超越,对人格评判标准的启蒙,也是当时学术“名实”和“言意”之辨在王弼玄学思想上的必然体现,“无”更是对感性世界的直接抽象。厘清“无”之起源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把握“无”之基本含义和特征:“无”并非只有单一含义,也非纯粹知识性的形而上,而是以现实社会经验为根基,以人心涉求为导向,具有深层次社会性的价值观念。以之为背景,就会有利于选择适当的研究思路,纠正过去研究“无”的有所失,有所偏,为全面正确理解王弼哲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弼自然观是魏晋玄学自然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王弼认为,自然界有一个开始的阶段, 它是从“无”开始的。“无”不但是自然的始基,也是自然的本体。在“无”的支持下,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与演化,都表现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是人类的最高代表,是自然之道在人类中的体现者,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表现为圣人与“无”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